相守计划官网:http://www.chinawesthr.org/xiangshou/


一、项目简介


“相守计划”是由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发起主办、中国烟草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江苏汤沟两相和有限公司捐赠支持的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旨在通过资助和扶持小学校长及留守老师自愿、自主设计和开展面向本校留守儿童的特色关爱活动。首创“双留守、共相守”的公益创新理念,让留守老师去做留守儿童的工作,旨在资助扶持学校自主设计和开展重点面向留守儿童的特色关爱活动。项目开创了资源整合、力量调配、物资捐赠、智力支持的多维度公益扶持机制,着力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全参与的关爱留守儿童新模式。项目自2014年启动以来,在江西省宁都县、兴国县、安远县,湖北省竹山县、竹溪县,四川省古蔺县,云南省大关县、墨江县,河北省大名县,贵州省道真县6省10县成功实施,截至目前,项目已资助共316所学校的913个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受益师生达40万余名。




二、项目背景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叫“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打工谋生,他们却留在了村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根据全国妇联调查,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900多万,占农村儿童38%,占全国儿童22%。由于亲情缺失,他们中不少人心理健康存在隐患;由于隔代抚养,他们得到更多的是放任自流;由于学习无人辅导,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由于课后无人照料,他们是犯罪的高发人群及受侵害的高危人群。

在中国也有这样一群可爱的老师,他们白天为学生授课,晚上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辅导、同孩子们一起做课外活动;他们把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远超过陪伴家人的时光;他们一年可能只回几次家,每次回家的路程至少有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但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坚守在大山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他们就是值得我们敬佩的“留守老师”。

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我们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无人辅导、生活无人照顾、心里话无人诉说”等主要问题,策划实施“相守计划”公益项目,让留守老师来关爱留守儿童,努力为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探索一条新路子。





三、运作方式


“相守计划”是一种社会创新,旨在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探索一条新路径。留守儿童问题是宏大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化的解决方式。创设“相守计划”,并不奢求解决所有问题,只是提供一种相对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

“相守计划”采用项目申请制和校长负责制,以校长为项目负责人,留守老师为项目组成员,整合现有的留守老师资源,利用本地力量解决当地留守儿童关爱主体缺失的问题。

“相守计划”根据每个学校的项目申报预算、受益范围、社会影响力等因素给予每个项目3000至10000元不等的公益资金资助。同时提供方法指导和展示平台,开展督导评估和宣传推广,已经形成了“基金会统筹、地方政府督导、学校组织实施、师生互动受益”的公益项目流程体系。

“相守计划”是全国性的系统工程,项目已逐步形成了四级联动的运行机制,四级包括项目主办方、县教育局、学校、班级。基金会和捐赠单位、专业机构进行总体统筹,发挥“统帅功能”;县教育局整体部署全县全年工作,发挥“战略功能”;各个学校设计推动组织全校全年活动和单项活动,发挥“战役功能”;每个班级是参与落实全校活动,抓实效、抓落实、负责最后一公里,并且有创造性地自主组织班级活动,发挥“战术功能”。只有四级贯通、联动起来,“相守计划”才能有序推进、有效运转,各项工作才能落地生根、落地见效。四级角色的功能和特征,用4个字来描述,就是新、活、实、常。





四、开展情况


在近七年的实践中,“相守计划”秉承用一副“药”治两个“病”的原则,发挥留守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才艺,结合当地特色,自主自愿设计“相守”活动,用充实的活动,丰富留守师生的生活,冲淡思念之情,相互陪伴、相爱相守。项目关注留守师生的生长,更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促进留守儿童成长的“五有”项目活动——“开口有益”“下笔有神”“上网有技”“动手有能”“互助有爱”,让孩子们从学会表达与交往、了解法度和规则、学会使用工具、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懂得合作与妥协等各个方面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为使项目做的扎实、有效。我们为项目校提供各类物资支持、技术指导;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培训;组建管理员团队,培养项目骨干。为多方面展现各地各校活动全貌,搭建网络化交流平台,项目专门开发了“相守计划”公益项目官方网站,自2014年9月上线以来,项目实施校教师已上传24830余篇活动日志、千余个活动视频。为全面展示“相守计划”的阶段性成果,反映参与活动的留守老师和留守儿童的相守经历,推广项目实施地的经验和做法,我会编纂了《相守计划》系列丛书(共四卷)及《“相守计划”案例集》,受到学校、老师、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为扎实开展、推进项目,组建了项目志愿管理员团队,编写《“相守计划”指引手册》、《我们一起学相守》系列文章。

对于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节点,我们策动大型公益特别活动。2017年底,我会主办“相守计划”2018春节特别活动——“童年”,以创新性的形式和载体展现了对留守儿童及家长的美好希冀和祝福,使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过一个有情、有爱、有礼、有趣的“四有”团圆年。

2018年底,我会再一次倾力打造大型“相守计划”2019新春特别活动——七彩帆。28万个凝聚美好祝福和小任务的纸质风车,以及供大众参与的电子风车链接了家、校、社,师、生、亲,让“相守计划 ”的公益理念走进千家万户,使得更多的爱心企业、学校、家庭和社会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让专家能够像家长一样爱孩子,让家长学会像专家一样爱孩子。3个月的时间,七彩帆电子风车大众点击量百万以上,实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百万爱心大行动”。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充满安全、成长、梦想、团圆、幸福、健康、快乐的七彩年。

2019年9月,基金会联合河北省大名县,一起拍摄制作了“相守计划”公益微电影《红指甲》。这部影片讲述了留守老师和留守儿童两个家庭聚与散的故事,也反映了两个留守群体作为一个新的共同体,相依相守的社会现状。

2019年11月20日,基金会联合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交通宣传委员会,多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红指甲关爱留守儿童”大型社会公益倡导行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响应。CCTV3、CCTV6,北京电视台以及各地方卫视,对“红指甲”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近百家媒体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全国200多家广播电台连续不断播送公益广告及专题节目。宁夏、三亚、锦州、惠州多地自发开展“为爱涂色红指甲”主题活动。全国许多农村中小学、高校、商业街、广场、旅游景点等地全民参与,“红指甲”成为了全社会的一场爱心大行动。

这次活动取得广泛社会影响,仅仅几天,《红指甲》公益微电影总播放量超过百万;“留守儿童红指甲”微博话题总阅读量突破400万;百度引擎搜索有关“留守儿童红指甲”相关内容达22.4万条。

“红指甲”代表着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个崭新的符号,留守老师和留守儿童相伴相守的理念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有着很大的公益价值和社会价值。

2020年,十县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弥补短板”的原则,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相守”活动,使各校既有“上网有技”“下笔有神”“开口有益”“动手有能”“互助有爱”的基本烙印,更有各县各校特色和亮点,全面打造“一校一品”。如兴国县隆坪中心小学师生一起做培养孩子专注力、受孩子们青睐的刻纸艺术;兴国县思源学校从挖土到播种,再到收获的百果园项目;宁都县钓峰中小学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大力推进美术、书法、手工等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宁都县小布中小学依托小布镇“红得动人,绿得清新,古得厚重”的乡土特色,打造以“出彩”为核心的留守儿童乐园;竹溪县实验小学落实“实小金话筒”主题。学生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到饱含浓厚中华文化的“书法社”学习书法;去“剪纸绘画社”学习心心念念的剪纸、水彩画、水墨画、素描;到“器乐社团”学习优美动听的古筝、悠扬婉转的葫芦丝;到“声乐中心”学习热爱的合唱。

2016年,“相守计划”被人民网和公益时报分别评为“第十一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年度案例奖”和“201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卓越项目奖”;2018年,“相守计划”公益项目荣获第十届“中华慈善奖”;2019年,“相守计划”公益项目荣获第九届中国公益节2019年度扶贫典范奖;2019年,《人民政协报》整版专刊报道我会“相守计划”公益项目,充分展现了项目实施近七年来带给受益师生的巨大转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2020年,《中国社会组织》杂志以《“相伴相守”,让童年更美好——记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相守计划”公益项目》为题,对“相守计划”进行两整版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