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我眼中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成长
来源: 时间:2018-04-01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也总会有一些不一样。

为了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快我会品牌建设和高质量发展,3月30日,基金会秘书处邀请了3位公益领域专家为全体工作人员带来了为期一整天的相关培训。


我会历来重视员工的专业化、职业化成长,近年来,持续性、多层次、全方位培训已成为人才队伍发展的“新常态”。相较于去年每周固定半天时间的专业学习与读书分享,这次专门抽出宝贵的一整天时间来集中学习,可谓是2018年的“开年之作”。

3位公益领域专家分享的话题有理论指引,也有观念更新,还有实践指导,内涵丰富、层次分明。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基金会管理处副处长沈东亮带来的《慈善组织规范化运行》,从宏观视角为大家剖析了社会组织多年来的发展状况;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益+学院联合创始人谭红波则从中观层面畅谈了《我眼中公益慈善的现在和未来》;而我会项目开发部原主任史成斌从微观入手,分享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高效开展工作》。

作为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亲历者与基金会规范发展的见证者,长期在国家民政部从事基金会管理工作的沈东亮,着重为大家介绍了有关基金会最新的政策法规和趋势,并从基金会的本质属性、内部治理、外部监督和培育扶持等方面入手,娓娓道来,细致入微地向大家展现了近年来全国基金会整体行业面貌。随后,就我会工作人员关心的“信息备案” “信息公开管理新规”“基金会资产保值增值”“行业专业人才培训”“公益资金网络公开募集”等问题,沈东亮也都一一作了解答。

沈东亮解读最新政策法规并回答提问

公益界资深人士谭红波结合自身15年的职业发展变化,从目前基金会发展现状、公益行业存在的问题、未来基金会发展方向等角度,呈现了他眼中公益行业的变化。他旁征博引,大量实例并举,还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比国内外公益机构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个人发展方面的差异。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着行业内外的变迁;一位位鲜活的人物,描绘了公益人不断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和提升能力、开阔视野、不忘初心的公益情怀。正如他说的“我们做公益的人,每一位都是有情怀和理想的,需要甘于寂寞,甘于坚守”。大大的梦想,小小的希望,这个前辈有点儿萌。

  

谭红波分享他眼中的公益慈善现在和未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基金会的老朋友史成斌更多地是从工作的方式方法、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等角度,分享了他在基金会学习、成长和工作5年的经验和心得。尤其是针对公文写作部分,他认真细致地为大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实用的技巧,用自己在公益领域的成长历程践行着“公益不易、无愧于心”的座右铭。

史成斌分享公文写作技巧

3位分享者时而娓娓道来,时而诙谐幽默,时而生动详实,时而慷慨激昂,整个培训过程气氛活跃,干货十足。

培训是机构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持续的投入换来的必定是日后巨大的产出。无论是购买专业书籍,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还是邀请行业内外知名人士开展授课与分享;亦或者是委派员工外出调研、交流和学习,我会秘书处积极为员工发展找机会、谋福利,搭舞台,一定程度上给予员工极大的学习动力。向领导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同侪学习,我会工作人员在这种积极奋进、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下,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同时,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协调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由此带来的“正牵引”,是员工的敬业、乐业精神,让整个机构精神风貌蒸蒸日上,工作状态朝气蓬勃。

培训结束,向分享者表示感谢

“梦想总是很年轻,花开在下个路口;收获寂寞的晚秋,青春最好的时候;和我在公益的路上走一走,也不停留;你的初心是否依旧,我有我的爱与自由。待到山花烂漫的时候,再挥挥手越过山丘。”

学习和成长,我们始终在路上。期待我们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努力进取,跟随机构发展的脚步,戮力同心,共铸公益梦想!

文/张颖颖

图/李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