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对话“零零后”,北师大学子探访百岁老人
来源: 时间:2019-10-08

[编者按]

“走访百岁老人 感悟奋进祖国”是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校团委开展的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

活动招募并培训150名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志愿者,利用2019年暑期时间,对中国百名百岁老人进行采访,听老人讲述生命历程,并为老人撰写传记,优秀的传记将出版成书《百年中国 万岁父母》。

本文转载自2019年10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以飨读者。


原文如下:


我曾问自己:

“一个时代,一段历史,如何不被时光磨灭,如何得以传承,如何得以被后人铭记?”

我无数次地把答案找寻:那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那些流传下来的老物件,那后人口中的“我的爷爷”、“我的祖母”,那渐渐泛黄的老照片……

在这个夏天,我找寻到了不一样的答案:时代的摄影师——百岁老人。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让我们走进这样一群人

这些与新中国并肩成长的百岁老人

亲历了七十载的苦难辉煌

他们,是岁月的留声机

他们,是时代的摄影师


2019年夏天,北京师范大学150名志愿者参加了“走访百岁老人 感悟奋进中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跟随他们的步伐,走进百岁老人,把历史的痕迹找寻……

高万里老人

高万里,1918年5月1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01岁。现今居住于北京师范大学励耘楼。中俄混血。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国人。幼年时期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度过了自己坎坷的童年。1930年,高万里随家迁至北京。18岁时与张厚璁先生(张之洞之孙,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厚粲之兄)结为秦晋之好。曾任中苏友协俄语播音员,后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任俄语系教授。一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89岁高龄入党。至今已是期颐之年,身体健朗,精神矍铄。

高万里年轻时的照片


采访手记

采访者 朱杰一

我们经历过的太少太少,一百年前的历史,我们曾经的了解不过是浅薄的一层。那个年代的惊涛骇浪,那个时期的腥风血雨,只有从中走过来的人才懂,尽管这一路跌跌撞撞,异常艰辛。可是那些如此不平凡的故事,从老人口中的缓缓叙述竟是那番轻描淡写。岁月留下了那么多痕迹,从学生时代到现在的记忆,悲伤的、快乐的、艰辛的、孤独的,走到今天,老人再回忆那些时光,已经可以心平气和,看得很清了。

志愿者朱杰一与高万里老人合照

一位101岁的老人,经历了那么多艰辛却依旧开朗乐观,失去了那么多却仍能笑对人生,走到今天她虽膝下无子,却已经桃李满天下,绝非孑然一身。愿时光搁浅,让我们能一直清晰地记得她坐在那里说着笑着,记得她听到《再见了,大别山》响起时眼中的坚定和泪光。

而对我来说,这一切都才是个开始。

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可以让大家看到您的笑容。

希望您得到世间最好的善待。

孟于老人

孟于,女,歌唱家,四川成都人,1922年出生,1939年12月参加工作,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音乐系。历任中国民族青年文工团、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中央歌舞团演员、艺术处副处长、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副团长。1984年离休。

1945年她在张家口出演了歌剧《白毛女》(饰喜儿)《血泪仇》(饰王桂花);1948年,她在长辛店首唱了《平汉路小唱》;1949年,她参加了中国民主青年文工团,赴匈牙利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1951年初,她参加电影《白毛女》喜儿的部分配唱;1951年4月,孟于参加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演唱了《慰问志愿军小唱》,受到彭德怀同志的赞赏。同年,随中国青年文工团赴民主德国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参演《黄河大合唱》及歌剧《董存瑞》及民歌联唱等节目。

   

   1945-1949出演《白毛女》时剧照                                1994年在老艺术家合唱团十周年表彰会上



采访手记

采访者 黄一橙

志愿者黄一橙与孟于老人合照

采访过程,没有想象中难以和老人交流;传记编写,却也没有因为奶奶的清晰表达和完整的资料而变得容易。一百年,很慢吗?并不会,因为在今天,依然有人可以亲口向我们讲述那时的故事。一百年,很快吗?也并没有,因为这其中的曲曲折折,没有工笔画艺术家来将其一一镌刻,很庆幸现在我们成为其中的工匠之一。一百年,很短吗?当然不,因为物资的匮乏、发展的落后,百岁被看作幸运的长寿。一百年,很长吗?我想,大抵是的。这一百年于众生而言只是一段历史,而对于亲身经历的一个人来说,一百年,是鲜活的一辈子。

张玉兰老人

张玉兰,1925年1月17日出生,94岁,离退休老人,路易•艾黎义子段士谋夫人。祖籍天津。家住甘肃省兰州市城市学院(培黎校区)家属院9号楼。平生历经沧桑,生于新疆博乐,年轻时随丈夫辗转山丹、兰州,在兰州市卫生学校深造后一直从事妇产科医生工作,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采访手记

采访者 杨颖斐


玉兰

望春几枝粉初绽,见月一柄钩天山。

西风抱水穿明暗,落红卷沙赴山丹。

晓日才洎金城关,迎生实喜梦常断。

百年心事终平淡,抱朴含真自悠然。

志愿者杨颖斐与张玉兰老人合照


赵恒清老人

赵恒青,男,汉族,1918年5月4日出生,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杨庄乡操场村人。1937年至1938年,三次被国民党军队强行抓壮丁至军队,又因种种原因三次从军队逃回家中。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河道治理方面犹有建树。1951年,参与了针对洪河西平县合水至平舆杨埠段河道开展的疏浚培堤工程;1952年,参与了洪河平舆杨埠至新蔡县河道的局部疏浚培堤工程;1965年至1967年,参与了西平县五沟营乡至新蔡县的河道治理工程;1975年洪水过后,他又参与了西平县杨庄乡拦河大坝的修建。


采访手记

采访者 陈可心

直至访谈结束,我才意识到,百年有余的岁月,到底还是不饶人的。已有101岁高龄的赵恒青老人,身形已佝偻,听力、记忆力也逐渐衰退。我很乐意去了解感知这百年来他的经历,也更加荣幸能够成为这段平凡中处处显露不平凡的经历的记录者。

志愿者陈可心与赵恒清老人合照


孟宪来老人



孟宪来,男,1915年生人,现年104岁,生于曹州府单县,今属山东省菏泽市。其一生不识大字,然通明事理,勤于劳作,为人朴实,素有威望。幼时父母苦于儿女众多,养育艰难,随将孟过继于母亲长姐膝下。后经水灾,北走关东,毁日建材后重回家乡,筚路蓝缕,积累家业,解放前主动分田,而后投身国家建设,尤重水利。期冀之年遇直播盛世,因其传奇身世与仙翁形象广受关注。而今儿孙俱在,五世同堂,家庭和睦,何其乐哉。


采访手记

美好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一转眼,已是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缀满晚霞。我们正式结束了今天的采访,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回想这一天的采访,从最初的拘谨、陌生,到最后的无话不谈,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交流。百岁老人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财富,他们传奇的一生值得我们去记录,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品格也值得我们去认真思索。时光在他们身上刻下百年的痕迹,也留下了异于常人的心境。任虽时光流转,我自莲心不染,我想,这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

志愿者与孟宪来老人合照

丁文传老人

丁文传,生于1919年6月30日,100岁,家住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大村镇戴家尧村。抗日战争时期,丁文传积极参加地方武装,与死神两次擦肩而过,后又在八路军的领导下,与日军展开了守卫家乡的殊死搏斗。解放战争时期,冒死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将三根鸡毛信及时的送出。抗美援朝时期,自发捐出大部分积蓄,为祖国买飞机大炮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农业合作化及公社时期,被评为全村最优秀的饲养员。改革开放时期,和女儿一起开了全村唯一的面粉厂……


采访手记

采访者 丁爽

“正直做人,敬业干事”,老爷爷总结自己的一生,义正言辞地说出了这八个字,眼神充满坚定与期待。看着老爷爷坚定的眼神,想象着老爷爷当年所处的环境,我的眼睛有些湿润,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气魄!

志愿者丁爽与老人一家合照

采访接近尾声,我和老爷爷一家人依依不舍地道别,老爷爷虽然在历史的长河里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所经历的事情,注定让他在自己的生命长河里熠熠发光。似水流年,岁月静好,愿吾辈能继续发扬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正直做人,敬业干事,为新时代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子文老人

张子文,男,汉族,1924年3月16日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山东省淄博人。曾参加淮海战役,解放周村、维县、济南战役,担任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机枪连副班长,十八次负伤,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复员后先后担任周村区粮食局股长、周村区供销社股长,工作勤勉,被评为劳动模范。退休后仍坚守党员初心,以社会长治久安为己任,积极参与反邪教活动。

张子文年轻时于南京长江大桥的留影


采访手记

采访结束后,笔者的心情仍沉浸在那一段段光辉岁月的故事里久久不能平复。这些故事遥远而又仿若触手可及,从一个老兵的视角为我们重现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虽然年近期颐,但张老却始终真真切切以社会和平、正义为己任,对国家、对人民怀着赤诚肝胆。也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张老这样的党员、人民无私地为社会负重前行,才有我们眼中这一片现世安然。

我的脑海中不由得回想起那句歌词: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志愿者与张子文先生及其夫人合影

这么多年来

他一直坚持每天佩戴党徽

党徽在身,便是责任在肩


他一直都是个战士

战争年代,和平年代

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


年近期颐,心若赤子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郝顺珍老人

郝顺珍,男,1923年1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现年96岁。1947年于山西参军入伍,解放战争时期曾参加过河南驻马店战争、襄樊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斗。在部队期间,曾任班长、排长、连长。淮海战役作战过程中右胸负伤。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留荣昌独立营,三年后调至江津分区一团仁沱鸡公场炮兵连当连长。1952年调至江津十七区武装部,后又调至江津区武装部任部长一职。退休后仍在军休老协担任主席,组织离退休军队老干部的文娱活动。几十年来,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工作岗位上,他永远保持正直、诚实的作风,获得无数嘉奖与勋章。


采访手记

采访者 廖茁雅

采访接近尾声时,我与郝爷爷及其老伴共同交流,两位老人都反复向我强调:“做人,一定要正直!”李奶奶退休前也是江津区干部,两人都是老党员。对于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两位老人义愤填膺,批判这种行为辜负了人民群众和党的信任。他们以自身经历告诉我为人正直的重要性,并在离别时多次嘱咐我“一定要成为国之栋梁”。

志愿者与老人夫妇合影


采访结束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郝爷爷和李奶奶嘱托的话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停。在当下,我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都想着做大事,但郝爷爷他们却想着脚踏实地做好事,也会有一些人在快节奏的利欲大流中迷失了自我,但他们却用一辈子来践行“爱国”与“正直”。

张西荣老人

张西荣,女,汉族,1908年出生,111岁,河南省社旗县人。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在家中排行第二,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与丈夫育有四子二女,丈夫于42岁去世,她一人将儿女抚养长大,历尽艰辛。心态豁达,与儿孙共享四世同堂之乐。


采访手记

采访者 史霈雯

第一次正式采访,其实是第二次去见奶奶。到时奶奶正在屋里睡觉,我们便没有打扰,先和家人聊了起来。没过多久,奶奶从屋里出来,推着椅子颤巍巍地走过来。我起身去搀扶,却被她轻轻推开。听家里人说,奶奶不喜欢让别人搀着,坚持自己走路。

志愿者史霈雯与张西荣老人合照

第二次采访时,负责照顾奶奶的小儿子恰好在家,便在一旁陪同采访。途中,小儿子不经意地提起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姊妹讨饭吃的往事,一下子打开了奶奶的话匣子,苦痛深重的回忆涌入脑海,尘封几十年的往事娓娓道来。奶奶一生吃苦,但亲眼看着子孙枝繁叶茂,享五世同堂之乐,也算得一生圆满了!


活动背景

“走访百岁老人 感悟奋进祖国”是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校团委开展的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

活动将招募并培训150名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志愿者,利用2019年暑期时间,对中国百名百岁老人进行采访,听老人讲述生命历程,并为老人撰写传记,优秀的传记计划出版成书《百年中国 万岁父母》。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青年人为百岁老人写传记的方式,记录百年故事、呈现百年历史、弘扬百年文化;同时本次活动将为社会提供一个爱老、敬老的新视角、新模式和新方法,倡导全社会理解老人、关爱老人;活动对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展现老人独特价值、激发青年爱老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一、百岁老人年龄

100岁以上36人,99岁 11人,95-98岁 59人

(以上共计106人)

90-94岁 38人,90岁以下2人

二、百岁老人分布

北京3区、天津2区、重庆3区、安徽3市、福建6市、甘肃2市、广东1市、贵州2市、河北4市、河南8市、黑龙江3市、湖北4市、湖南5市、江苏8市、辽宁4市、内蒙3市、山东9市、山西7市、四川9市、新疆1市、云南1市、浙江6市。共计22省、89市。


采访百岁老人

亦是走入那早已消散的时光

找寻历史的痕迹

作为后辈

我们不愿忘记 也不会忘记

我们将铭记这些故事 这些坚持

带着希望勇敢地走下去

走向更远 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