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社会 联合社会 助益社会 ——我会召开项目策划研讨会
来源: 时间:2019-10-18

2019年10月16日下午,我会项目策划研讨会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南校区举行,来自各领域各行业的专家汇聚一堂,为我会三个公益项目“心系母亲河 养护三江源”“百年中国 万岁父母”“相守计划”会诊把脉。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史成斌,椅子网、中科梧桐创始人、深圳前海智库国际人才大数据中心CEO孙兆华,体育营销顾问、生涯规划师、专业策展人李阳,新华社资深记者、著名作家、诗人李松,汉堡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高级总监张建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广告音乐之声营销事业部总监李佳毅,香港紫荆杂志北京办事处副主任洪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综合办公室主任姚晓迅,央视新闻联播编辑部策划贾泱,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汪文斌,决策咨询委员会执行副主任戴桂英,副秘书长陈志朝,副秘书长马景参加会议。会议由汪文斌主持,他介绍,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三个项目可以说是公益项目里前端、高端、极端的典型项目,“心系母亲河 养护三江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类公益项目,“百年中国 万岁父母”是关注百岁老人、倡导敬老孝老类公益项目,“相守计划”是关爱留守儿童类公益项目。

会上,我会筹资部主任练伟庆首先介绍了“心系母亲河 养护三江源”公益项目,这个项目的核心是“养护、守源人、上下游”,项目形式包括“认亲三江源”“1+1结对认亲”两个主干项目和“降临(降磷)天使”“首席(手洗)佳人”“散财(善财)童子”“净塔使者”四个策应活动,以当地的生态管护员为核心,设计出一系列培训内容,真正做到要养三江源,就必须要养三江源的人的项目理念。

我会办公室副主任梁婧从“七个一”介绍了“百年中国 万岁父母”公益项目,项目中所采访的百岁老人恰好契合了“三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和新时代)的历史脉络,并且也只有他们才亲身经历新中国的坎坷历程和艰难崛起,所以这个项目是一个掀起社会敬老孝老风潮的集结号。

我会项目开发部副主任秦翠莉介绍了“相守计划”公益项目,总结起来就是“2-5-7”一串简单的数字,“2”代表留守儿童和留守老师,留守老师在课余时间为留守儿童讲授有益的知识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两个群体相伴相守;“5”代表我们专门为留守老师设计的“五有”项目活动,即“开口有益”“下笔有神”“上网有技”“动手有能”“互助有爱”,培养孩子们在各个方面的见识和能力;“7”代表我会主办的 “相守计划”2019春节特别活动——“七彩帆”,活动以七种颜色风帆造型的风车为主要视觉元素和理念载体。黄、绿、紫、橙、红、蓝、粉七种颜色分别赋予每片帆叶不同的寓意,代表对孩子们的祝福和期盼,希望孩子们扬起七彩风帆,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每种颜色还根据寓意设置了小任务,小任务凸显大内涵。项目活动希望通过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成为链接师、生、亲的桥梁。为此,我们统筹拍摄了公益微电影《红指甲》,这部微电影是“相守计划”的形象片,由此在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倡导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并向留守老师感恩致敬。

到会专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李松表示,这三个项目都是从政府和老百姓所关心和关注的角度出发,进行项目设计和活动开展,那么如何进一步进行推广宣传就成为了项目运作的关键点。

姚晓迅讲到,这三个项目都是以人为本,打动人心的温情公益项目,要通过广泛传播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增加项目认同度,扩大影响力。

洪洋从具体操作角度对三个项目提出了建议,认为从多维度出发进行项目的深度挖掘,从被动到主动,可以有效地实施项目相关落地活动,增加项目的品牌效应。

李佳毅从媒体角度,建议项目可以联合其他平台进行推广,包括企业和地方等平台,并且采用公益+商业模式,进行项目的运营和推广。

李阳作为体育界的代表,认为公益其实和体育如出一辙,只有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才会增加项目的受众面和影响力。从点到面,利用互联网新平台讲好公益故事,做好公益事业。

孙兆华从企业角度,认为可以从这三个项目中的主角入手,深度挖掘他们的故事,利用高校、企业、融媒体等平台开展母活动下的子活动,进一步扩大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史成斌提出我们不仅要设计推广项目,也要多走出去,学习借鉴外面的创新模式和推广方式;项目活动不仅要有立足点,更要有引爆点,在冲突矛盾中找寻话题,并且扩展多种多样的项目成果展示的方式。


贾泱从“大、小、多、少”四个方面总结了项目的立意、渠道、聚焦点等方面,“大”是指群体大,受益面大,在这个基础上从“小”切口入手,从独特的立意点入手,开展“多”渠道的包括自媒体、新媒体、系统、爱心大使、网红、网站等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少”则是煽情少,苦情少,注重把握人物的心理,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张建中从其他社会组织和公益项目中分享了可以借鉴学习的模式,不仅有募集资金的项目,同时也有为机构树立品牌的项目,达到全社会、多角度、可持续的项目运营和推广。

汪文斌在总结时讲到,社会公益事业要体现社会性。项目的论证立项、实施推展、评估总结,都要与社会见面,透明公开。一是社会公益项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经过社会论证发出生证;二是社会公益项目要与全社会一起做,共襄善举。这一做法已经在我会形成惯例。感谢大家的莅临和指导,为我们这三个大型公益项目会诊把脉,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会整理并吸取,逐步推展落实,使我会公益项目取得进步和发展。


文/杨冰馨    

图/贾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