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来源: 时间:2021-01-25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助推西部人才开发事业不断发展

汪文斌

2021116 北京) 

各位理事、监事、代表,同志们:

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自20169月换届以来,任期已满。我代表第三届理事会,向大会报告过去四年的工作,并对第四届理事会的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

 

第三届理事会工作回顾

2016年到202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适应新形势、回应新要求,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理事会的领导下,在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面对外部经济社会的新形势和业务主管单位变更后的新要求,面对艰巨的机构建设和发展任务,尤其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推进公益事业持续向前迈进。四年来,在第二届理事会工作的基础上,机构建设不断加强、内部治理更加完善、专业化服务不断提升,在品牌建设、公开透明、项目深耕及活动创新上取得新的进展。

一、巩固优化,公益项目不断发展

四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不断巩固优化公益项目,把做好项目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使项目可持续、可复制、有传承、有创新。

第三届理事会期间捐赠收入4954.47万元,业务活动支出7660.01万元,开展了11个公益项目。在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着力推动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相守计划”、儿童安全公益项目“伊利方舟”机制化、品牌化;推动“山村教师公益计划”“彩烛工程”“春雨工程”“汤沟西部人才培训”“泛海扬帆”“九寨彩虹”等规范化、成熟化。

(一)“相守计划”,成为关爱留守儿童鲜亮公益品牌

“相守计划”自2014年启动以来,在中国烟草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江苏汤沟两相和酒业有限公司的持续资助下,不断扩展项目实施范围,目前已在6省10县、316所学校开展913个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受益师生达40余万名。项目实施地实现了从点到面的全覆盖。2017年编印了《“相守计划”案例集》,为全国中小学留守儿童活动提供了案例参考。

“相守计划”六年,一直围绕关爱留守儿童这一主题抓住留守老师和留守儿童两个群体开创学相守、玩相守、爱相守三种模式建立了主办方、县教育局、学校、班级四级联动机制创设了开口有益、下笔有神、上网有技、动手有能、互助有爱“五有”体系打通了家、校、社、师、生、亲六个链接。这些有机的要素,理念成熟,体系完整,构成了“相守计划”的长宽高、精气神,使之成为全国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的品牌。

2018“相守计划”荣获第十届“中华慈善奖”,2019年荣获中国公益节“扶贫典范奖”。近两年,“相守计划”社会关注度显著提升,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持续跟进报道。2019年,《中国社会组织》杂志、《人民政协报》对项目进行整版专刊报道;2020年,《慈善公益报》《人民政协报》再次进行了专题报道,充分展现了项目实施近六年来的成效。

(二)“伊利方舟”,中国儿童安全公益品牌走向国际 

“伊利方舟”儿童安全公益项目于2012年11月启动,在伊利集团的爱心捐赠和大力支持下,项目的足迹已涵盖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受益师生30余万人。

通过八年的努力和不断创新,一图一校一师,为“伊利方舟”搭建了最坚实的航船。一图,全国首个中小学校园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伊利方舟全息图》,不断升级,公开出版,为全国中小学送去校园安全评估指南;一校,在全国首次提出建设“安全生态校”理念,创建了500余所“安全生态校”;一师,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身边的“安全导航师”,为全国32个市、40个县培训了300多名安全导航师。同时,我们还针对校园食品安全,着手研发《伊利方舟健康食谱》。

八年来,我们以建设“安全生态校”为主体,为儿童安全建设了“主阵地”;四级共管,纲举目张,为保障儿童安全编织一张“全域网”联通家、校、社,师、生、亲,为儿童安全架起一座“立交桥” 科学、意识和能力并举,身心健康同步,为儿童安全塑造一个“多面体”合适的是最好的喜欢的是最棒的符合规律的是最久的,探索一条儿童安全航道;安全促成长需要加重要家长成专家形成儿童安全的“新理念”。

2017年“伊利方舟”儿童安全防拐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1000万人次;同年“伊利方舟”项目在北京展览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中展示2019年“伊利方舟”荣获行动者联盟“特别贡献奖”及第九届中国公益节“公益项目奖”。项目入围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荣获“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

202012月,“伊利方舟”八周年活动引发国内和国际广泛关注。本次活动得到全国近百家媒体报道,微博话题突破1200万,《人民日报》、新华社进行了宣传,美洲地区、亚太地区五个国家以三种语言同时发布,转载落地近160 家,“伊利方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人才培养,新方式、新理念、新做法

  四年间,基金会坚持“西部大开发,先开发人才,靠人才开发”的理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受益对象包括了领导干部、校长、教师、大学生、农村致富带头人等方方面面。重在能力提升、学以致用,不断优化培训方式和内容,提升培训质量。

“彩烛工程”2012年启动以来,先后在北京举办16期小学校长培训班及7期教师培训班,累计培训教育工作者1060名;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上不断优化,创新性探索“乡村女教师职业状态”培训课程。2017年,“彩烛工程”荣获第十一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年度案例奖”,项目成果在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成果展中展出。

“春雨工程”扎根江油,精准培训,2017年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并跟踪复训;2018年开展文旅人才专项培训;2020年基金会审时度势,把疫情导致的旅游行业歇业期转化为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期,开展异地实训。截至目前,“春雨工程”已开展13年,共实施16期,直接受益3万余人,辐射带动近20万人增收,有些人还出国“打洋工”。

“泛海扬帆行动”实施八年来,共扶持创业者2133人,扶持创业项目成活率达70%,涉及19个行业类型,带动就业近3万人。“泛海扬帆”创新探索对创业者的扶持方式,加强对“帆友汇”等创业社群平台的建设,各地开展了丰富的异地交流活动,营造出互助共生的创业社群氛围。

 “山村教师公益计划”项目管理逐步优化,在教师遴选、申请、资助、回访等环节更加严谨和科学。2017年到2018年,对450名山村教师进行资助,“山村教师公益计划”宣传片《点亮烛光》,荣获2019年第九届中国公益节“公益映像奖”。

“中国石油西部人才开发工程”于2012年启动,连续实施5年,企地合作“金镶玉”式培训,为新疆、陕甘和川渝等地培训各级党政领导干部7000多名,在加强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加强企业和地方共建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

“汤沟西部人才培训”更加注重东西部教育的交流互助,在2020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扶贫县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培训班上,形成了东西部学校一对一结对模式,并引导校长在学习基本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方式的同时,注重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探讨及解决。

“九寨彩虹”公益项目通过“政府主导、机构统筹、企业资助、学校培养”的模式,共资助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17个乡镇大学生359名,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大学梦。

二、开拓创新,新项目满足新需求                                                                                                                                                             

四年来,基金会在做好已有项目基础上,找准社会需求,结合社会热点,推出多个新项目、新活动。这些项目和活动有一定的前瞻性、引领性和创新性,对基金会持续、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一)“心系母亲河 养护三江源”大型生态公益项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加强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管护员能力水平,基金会联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共同发起“心系母亲河 养护三江源”大型生态公益项目,面向三江源地区进行人才培训,通过育人,进而养育生态,是生态保护的制高点。项目于201910月向社会发布。

20209月,首期生态管护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训练营在玉树州举行,训练营覆盖三江源辖区内四个县的生态管护员,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二十多家主流媒体进行报道,《公益时报》出专刊宣传。项目荣获2020年第十届中国公益节“公益项目奖”。

(二)“为父母写传记”社会倡导型公益项目

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基本国情,我会创设“为父母写传记”公益项目,旨在通过“写传记”的新方式,倡导孝爱新风尚。20197月,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校团委合作,开展“走访百岁老人 感悟奋进祖国”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走过22个省89个市,采访了150名百岁老人,完成了100余篇百岁老人传记。出版成书《100个百岁老人的传奇》,面向社会公开发行。

项目因其独特的理念和视角,引发百家媒体关注,学习强国进行了推送。2020年疫情期间,基金会联合百家社会组织发起“为父母写传记 用亲情遣疫情”社会倡导活动,成为疫情期间大众心理建设的有效方式之一,新华网“公益讲坛”进行推介宣传,宁波出版社将其收录到《疫情防控十课堂》一书。

(三)“红指甲”关爱留守儿童社会活动

20199月,基金会拍摄制作了“相守计划”公益微电影《红指甲》。1120“世界儿童日”,基金会发起“红指甲”大型社会公益倡导行动,掀起“为爱涂色红指甲”关爱留守儿童热潮。

公益微电影《红指甲》总播放量线上超过百万,线下超过百万;微博话题总阅读量突破400万;百度引擎搜索相关内容达22.4万条CCTV3CCTV6,北京电视台以及百家媒体、地方卫视,对“红指甲”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全国200多家广播电台连续宣传。“红指甲”关爱留守儿童成为了全社会的一场爱心大行动,得到民政部社团司的高度认可。《红指甲》因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荣获2020年第十届中国公益节“公益映像奖”。

(四)“七彩帆”团圆年主题活动

2019年春节,为帮助留守儿童家庭在新春佳节过一个有益、有趣的“七彩帆”团圆年,基金会发起“关注儿童安全春节特别活动——伊利方舟七彩帆”“关爱留守儿童春节特别活动——相守计划七彩帆”。

基金会在项目实施地发放了28万个“七彩帆”,同时开发了电子风车。春节期间,“七彩帆”电子风车大众点击量突破了100万。“七彩帆”网络投票活动,投票总数逾170万张,单日投票峰值超25万张,“七彩帆”飞入千家万户。

(五)“世界地球日 心系三江源”系列活动

2020年的疫情让人们更加关注自然与生态。基金会在2020年世界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连续推出系列海报、投票活动、AI65”口罩主题活动。从不同角度倡议全社会“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列活动得到30余家媒体报道,微博话题阅读量60多万,“心系母亲河 养护三江源”项目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六)“校园方舟——我的新船票”抗疫主题活动

为帮助、服务全国中小学校在开学前、开学中、开学后一段时间,做好特殊时期所需要的心理调适、工作准备、个人防护,基金会组织“伊利方舟”儿童安全公益项目实施地的家庭、学校及社区开展“校园方舟——我的新船票”安全教育日系列主题活动。各地师生“画船票、做船票、拍船票”,在游戏中学习防疫、强健心理;“方舟云中七策”切切实实为各地开学准备提供了有益实用的参考。30家媒体对系列活动追踪报道。

三、品牌建设,扩大机构影响力

    社会组织和社会大众,是鱼和水的关系,基金会想要持续发展,必须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你”,进而“了解你”,最终“选择你”,基金会在品牌建设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四年来,基金会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相守计划”和“伊利方舟”连续荣获慈善领域的政府最高奖“中华慈善奖”,在两届中国公益节上获得7项殊荣。

(一)开通公益众筹平台

四年来,基金会适应行业发展方向,积极参与99公益日”活动,先后在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新华网公益、帮帮公益等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募捐平台进行公开募捐,打开了社会公开募捐新渠道。这些探索,帮助基金会更好地了解公众筹资渠道、网络平台以及社会需求。这仅仅是开了个头,试了试水,社会动员、公众参与还任重道远。

(二)加大媒体传播力度

四年来,基金会更加重视与媒体的互动合作,建立媒体资源库,媒体数量百余家,含视频类、公益类、社会类、经济类、新媒体类等,其中密切性合作的主流媒体50余家。2017年到2020年,基金会开展30余次大型宣传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等主流媒体报道千余次,慈善公益报》《人民政协报等报刊专题报道十余次,使机构和项目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运用多种宣传方式

基金会在官方网站、公众号以及微博等宣传平台之外,不断拓展抖音、论坛、直播平台等新的宣传渠道;采用文字、故事、宣传片、微电影、海报、H5等新的宣传方式;组织开展大众可以参与、乐于参与的观影活动、投票活动、互动活动;联动行业协会、企业、志愿者、社团、演艺界、体育界等多方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基金会宣传工作上了一个大台阶。

四、不忘初心,机构建设稳步提升

基金会一直坚持“信誉、创新、合作、发展”这一理念,坚持“帮助受助者提升能力,通过改变自己进而改变社会”这一愿景;坚持走“精细化、差异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坚持发挥社会组织“根、种、酶”的作用和功能。在机构文化的引领下,基金会全体同仁以共同的使命和追求,迎难而上,谋求发展。

基金会始终坚持“一切服务受益人”为根本奋斗目标,不断适应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新要求,激发内在活力,建设新时代下的社会组织。基金会机构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荣获中国公益节“公益集体奖”,2020年荣获“公益组织奖”。

2017年初,基金会制定了四年发展规划。2017年为管理提升年,2018年为品牌建设年,2019年为项目创新年,2020年为社会动员年。在规划的指引下,基金会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每年都有新进步。

2017年,基金会把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作为提升管理工作的抓手,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规章达到39个,基本做到有章可循,大大推进了机构制度建设。

2018年,基金会围绕品牌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对工作进行剖析与分解,形成《品牌建设任务分解及分工表》,十大版块共62条,责任到人,经过一年时间逐条完成。品牌建设渗透到工作每个细节,加强了机构的内部建设。

2019年,基金会在创新提升原有项目的基础上,找准社会需求,推出了“心系母亲河 养护三江源”“为父母写传记”“七彩帆”团圆年、“红指甲”关爱留守儿童等新项目和新活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基金会不放弃线上宣传和社会动员,从1月到6月,连续开展了“为父母写传记 用亲情遣疫情”百家社会组织联合倡导行动、“相守计划”和“伊利方舟”师生防疫活动、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校园方舟 我的新船票”系列活动、“世界地球日 心系三江源”主题活动、世界环境日“AI65”口罩主题活动等等。活动联动了多个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新闻媒体,大大提升了基金会的社会动员能力。

四年发展规划是纵向的目标,党的建设、公开透明、专业提升,始终贯穿其中。

四年来,基金会党建工作不断加强。2018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组建后,基金会党组织成为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党总支的一个支部。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基金会党建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党支部积极组织、参与“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开展主题党组织活动及文艺汇演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年来,基金会高度重视信息披露和公开透明工作。公开透明指数FTI连续8年满分,持续保持全国并列第一,荣获“自律透明榜样奖”;连续5年进入“中国最透明慈善公益基金会”50强进入中国慈善信用榜30强,基金会公开透明行业领先。 

四年来,基金会坚持开门办会,“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吸收行业内优秀经验。多次参加行业论坛、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多次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召开项目研讨会;多次邀请民政部、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等专家为员工授课;多次和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协会进行座谈交流,提升了机构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几点体会和启示

第三届理事会四年来,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在复杂变化的内外环境下,砥砺前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步。回顾总结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有许多体会和认识,也有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始终坚持以受益人为中心

基金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服务于社会、服务好受益人。项目的创设与实施、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等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受益人需求。四年来,基金会的公益项目之所以得到政府肯定、社会赞扬、实施地区欢迎、受益人满意,根本原因是我们不忘初心使命,坚持专业、专门、专注做公益,一心一意为了受助人的改变,努力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

二、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巩固好、发展好公益事业的持久支撑。我们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人民对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紧贴时代不掉队。四年来,基金会在制度建设、管理方式、项目设计、宣传报道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以求跟上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及人民需求。

三、始终注重机构建设和内部治理

四年来,我们不断强化和完善机构建设和内部治理,重视文化建设、制度建设,重视员工学习、开门办会;在人员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严格自律;坚持做好信息披露。这些都是基金会科学、合理、高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四、始终把品牌和信誉摆在重要位置

公益慈善事业正面临信用时代。品牌和信誉是基金会发展的生命线,失去信誉,基金会将无法在社会立足。基金会四年来用心维护和打造品牌,加强媒体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公开透明,在全社会有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荣获“自律透明榜样奖”,成为行业内的领跑者。

五、始终坚持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

四年来的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社会公益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基金会在项目立项、项目实施、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直积极对外拓展资源,开展对外联络,推动各界优势资源导入,实现行业内链接互通,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公益事业发展壮大。

 

各位理事、监事、代表,同志们:

四年来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校(院)的高度重视,主管部门科研部、挂靠部门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的领导和专家多次参与基金会的活动,并给予热忱帮助、指导;有赖于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大力支持,魏礼群同志、郑科扬同志、王金祥同志、戴桂英同志在基金会对外筹资、机构管理、员工成长等各方面给予热心关怀和无私帮助。

基金会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泛海公益基金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伊利公益基金会、国信招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华硕光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汤沟两相和酒业有限公司、北京红林制药等爱心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捐赠公益资金,为基金会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成绩的取得,还有赖于勇于创新、乐于吃苦、善于合作的基金会员工。基金会工作人员的数量不多,作为一个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要花好每一分捐款,执行好每个项目,做好每一次活动,服务好每一位受益对象,艰巨、艰苦、艰难。尤其在2020年,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在疫情期和假期都没有休息,组织了多个社会动员活动,引导大众积极抗疫;6-8月,连续开展了因疫情延后的四期培训班。在巨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之下,大家克服困难,团结一致,坚守公益初心和使命,推动了基金会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在此,我代表第三届理事会,向关心、支持第三届理事会工作的校(院)主管部门领导,向决策咨询委员会的老领导,向爱心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向各位理事、监事和秘书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第三届理事会各项工作,我们有进步、有成绩,也有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筹资能力不足

2017年,基金会筹资2900多万元,达到历史峰值。2018年到2020年,机构筹资规模逐年下降。尽管秘书处、理事会、决策咨询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状况未得到显著改观。客观方面,社会经济大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部分捐方的经营情况受到影响,另有一些捐方社会责任战略的变化,引起公益投入向定点扶贫方面的转变。更重要的原因,是面对机构转型期和社会变化期的新形势、新要求,机构社会动员方式不多、能力不足。2020年又遇疫情影响,使基金会筹资雪上加霜,已经到了影响机构生存的境地。

二、专业水平不足

社会发展速度之快,新形势、新挑战、新需求不断涌现,作为全国性4A级公募基金会,我们的机构建设、内部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都很不足。社会动员能力、项目创新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宣传策划能力都成为制约基金会发展的因素。和捐赠方、受益方、合作方的联系不够密切,和社会各界,尤其本行业内优秀社会组织的交流、互动不够充分。 

三、品牌影响不足

虽然这四年来,基金会在品牌建设上下了大力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远远不够。社会信任重若千钧,公益行业竞争激烈,只有品牌和信誉是社会组织安身立命和持久发展的根本。我们开展品牌建设的方式、方法,组织社会活动的频次、效果,进行机构和项目宣传的渠道、力度,对社会进行公开透明的内容、质量等各方面都还有很大空间。

以上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加强。

 

 关于第四届理事会工作的建议

各位理事、监事、代表,同志们:

第三届理事会奉行使命、承担责任、奋力前行,在前两届工作的基础上,把基金会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接下来的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局面面临新挑战、新机遇。第四届理事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一、围绕国家发展大局,践行公益之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基金会要抓住机遇,不忘初心,围绕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继续在“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健康中国”“生态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时代背景下,推进公益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基金会公益项目的开展要始终把受益人摆在首位,始终坚持项目的公益性和社会性。要把现有的成熟项目持续地、深入地开展好,不断向社会进行宣介推广,扩大项目影响力;要把新创设的项目发展壮大,不断拓展项目的长、宽、高,使项目的理念、模式和语言体系不断成熟;要根据社会需求创设新项目、新活动,让项目和服务与时代贴得更近、与人民贴得更近、与社会贴得更近。

二、创新动员方式,扩大筹资规模

社会动员是我们必须要走的发展路径,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基金会的筹资,一定要面向全社会。2018年起,基金会开始探索从大捐方战略,转变为大捐方社会大众捐赠两条腿走路新时代下的社会动员,要有新思路、新做法。需要充分建设好、利用好各大筹款平台,并不断拓展新平台;要积极联动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进行资源整合;设计新颖独特的众筹方案、公益产品和社会活动;要了解好、把握好社会需求,紧跟时代潮流。

三、做好品牌建设,持续提升机构影响

要继续做好宣传工作,拓展宣传渠道,加强平台建设,维护好媒体关系;要设计多样化的社会主题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要在维护好以往成绩的基础上,持续做好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做社会信得过、愿支持的社会组织;要对现有公益项目进行品牌化打造,并创设新品牌。

四、加强自身建设,练好内功迎接挑战

要持续不断做好党的建设,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工作每个环节;要做好机构内部建设,明确机构使命,凝聚团队意识,营造良好氛围,为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努力;要做好员工队伍建设,继续提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要做好部门协作,团队式、组合式灵活作战,扁平化管理,弱化行政功能,提升工作效率;要开门办会,密切各方关系,“抬起头”“走出去”“请进来”,引入行业的先进理念和模式。

 

各位理事、监事、代表,同志们: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和远景目标,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新图景。

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公益事业大有可为。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我们相信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部门的关心重视以及新一届理事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帮助指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基金会定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