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乡村儿童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5.2%,焦虑检出率为25.7%,而留守儿童的抑郁检出率和过度焦虑检出率分别达到了28.5%和27.7%,均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孩子内心的孤独、无助与迷茫。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困境:监护的缺位、情感的缺失、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教育资源的不足。这些挑战交织在一起,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2024年,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承接了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相守计划”留守儿童关爱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项目在云南省大关县和四川省喜德县落地实施,旨在通过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以及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为留守儿童打造一个充满关爱与温暖的成长环境。截至目前,已有3323名留守儿童受益,项目累计服务3万余人次。
艺术创作中的心灵陪伴
在大关县靖安安置区福兴社区的特色课堂上,社工和志愿者带领孩子们以手提袋为素材进行绘画创作。他们耐心地引导孩子们观察手提袋的特点,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通过绘画、黏土制作等方式装饰手提袋。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到后来的大胆展示,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让人欣喜。
“今天我画的是Hello Kitty猫和烟花,烟花是老师一笔一画教的,我特别开心。”受益儿童晶晶(化名)提着自己精心绘制的手提袋,兴奋地讲述着创作过程。另一名孩子阳阳(化名)则迫不及待地想把亲手制作的手提袋拿回家给奶奶看:“我觉得这个袋子非常好看,因为这是我亲手做的,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温暖的心灵之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被重视和关爱的美好。
个性化关爱助力成长
除了艺术创作活动,项目还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个性化的关爱服务。例如,针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孩子,志愿者会通过绘画、运动等方式引导他们敞开心扉。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今年10岁的小虎(化名)性格变得内向,朋友也很少。志愿者小美是一名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她每周都会抽出时间陪小虎画画。从最基础的线条、图形教起,慢慢引导他画出自己喜欢的事物。在绘画过程中,小美还会和他聊天,询问画里的故事。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陪伴,小虎开始主动和小美分享画中的内容,两个月后,他在学校的绘画比赛中获得了奖项,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
对于家庭情况特殊的留守儿童,项目更是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怀。昭昭(化名)是一个12岁的男孩,他存在语言障碍和智力发展迟缓的情况,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低保补助和爷爷奶奶的养老金维持生活。志愿者小郑多次入户为昭昭提供关爱服务,内容涵盖卫生习惯培养、安全知识讲解、防范网络诈骗教育,以及兴趣爱好和创造思维培养等。在小郑的耐心引导下,昭昭不仅学会了整理家务,提升了安全意识,性格也变得开朗许多。
携手共进,为留守儿童点亮未来
在项目的持续努力下,许多孩子的命运正在悄然改变。曾经孤独、自卑的留守儿童,如今变得自信、开朗,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这些积极的变化,离不开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与支持。
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宛如一座桥梁,将留守儿童与社会各界的关爱紧紧相连,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再孤单,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力量。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多留守儿童被温暖、被照亮,在关爱中茁壮成长,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